史海钩沉丨“八大商号”的传奇故事

来源:铜仁市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0-12-31 15:53:39 点击:

图为松桃“八大商号”图片。.jpg图为松桃“八大商号”图片。

 

在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有一座保存完整、始建于明代洪武18年、迄今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群,古镇结构严谨、布局精巧,由古民居、会馆、商铺、手工作坊、城墙、城门、码头、街巷等建筑物构成,是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自流供排水及消防系统,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群占地约11公顷,现存四合院式、三合院式、苗族吊脚楼等古民居建筑85栋,会馆类建筑2处,5街6巷,消防池8个,古井2口,各种商铺50余处,手工作坊30处,城门4个,卡子门1个,城墙1处,码头4处。

据记载,明神宗万历年间,朝廷在梵净山区域实行“改土归流”,强化军事控制,修码头,筑城墙,建民舍,开商埠,成为武陵山区重镇。到清朝乾隆年间,寨英古镇商埠贸易达到鼎盛期,成为“裕国通商”口岸,故有“小南京”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滚龙之乡”。 2003年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荣获中国“独具特色名镇”奖。

而享誉武陵山区的“何和顺”“裕国通商”“冉家盐号”“协裕祥”“富华”“吴祥泰”“同德祥”“同兴昌”等商号便应运而生,惯称“八大商号”。

古镇商号的产生,见证着由军事职能向商贸职能的转变。“八大商号”融居住、经商、防御为一体,是武陵山区各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的实践。寨英早年曾为军需物资转运地,后来成为大商埠,自明初产生以来,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与凯里、青岩、隆里等古城镇并列为全省五大名镇。穿越数百年战争硝烟而留存下来的“八大商号”,当时商贾云集,商贸往来频繁。众多文物古迹表明,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衍发展,促进了武陵山区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交融、大发展。

位于白家巷的“同兴昌”商号,主体建筑包括左大厅、铺台、第一天井、左右过厅、第二天井、左右耳房、后厅等部分。右侧封火墙前部上方有三重鳌头,右侧封火墙与“吴祥泰”相隔,花厅隔门用梵净山楠竹片镶制,兼有住、商、防等功能,是古镇一个完善的社会结构缩影。

“八大商号”具有鲜明地方特点,是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晶。建筑群的建筑装修独特,所修建的湖南会馆、江西会馆及“八大商号”,采用了鹅卵石垒砌墙裙,且作鱼骨形。许多民居大门连楹做成牛角形,寓居寨英的湘赣客商,发财后修建富丽堂皇的石库门,也雕刻着水牛角符号。而古镇南门街的“协裕祥”商号,是古镇“八大商号”之一。该商号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89平方米,建筑面积163平方米。由大门、南北两厢、前天井、正堂、南北两厢、后天井、后厅及四周封火砖墙组成三进四合院,通进深15.1米,石库大门。临街面阔三间,两次间为铺台,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青瓦顶。而寨英古镇北门街,位于古镇北部。南接中街,北至北城楼,全长98.7米,宽3.5米,青石板铺设。下设排水沟,中部有自流池1个。

位于中街的“富华”商号正厅上修造的“美人靠”,为梵净山区的建筑所独有。“何和顺”商号大门上建造的石山顶滴水楣,是典型的南北交融而创造出的一种全新建筑模式。

“八大商号”保存了独特而种类繁多的手工工艺。寨英及附近村寨的人民群众,千百年来,以梵净山区的土特产为原料,制作生产生活用品,如培植蓝草,制取蓝靛,浆染布料,印制花饰,挑花刺绣,造纸制药,酿酒熬糖,木雕石刻等等,工艺源远流长。

在古镇南门街上专门经营“盖世食”、“三鲜大面”的“松江楼”重檐翘角、富丽堂皇,迄今保承完好,深受黔、湘、渝结合部群众青睐的卤鸭子、米豆腐等土特产柔软细嫩,风味独特,穿行在历史深处的“八大商号”的倩影,至今还在影响和滋润着这一方群众。(松桃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