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红六军团关帝庙阻击战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1-12-22 08:55:27 点击:

图为关帝庙阻击战牺牲红军纪念碑

包溪尧上村,位于铜仁市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风景名胜区内。80多年前,由任弼时、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在这里成功阻击了追击的桂军,为后来的红二、红六军团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遣部队红六军团放弃西渡乌江计划,掉头向东北前进,进入石阡甘溪。

10月7日,红六军团到达甘溪一带准备进行休整,不料遭到提前埋伏的桂军猛攻,甘溪战斗失利。当天下午,任弼时、王震率领的军团部及第18师,以及萧克率领的第17师49团、51团及红校学员从甘溪突围,经红岩大土村南的高山向石阡包溪转移。

那时的包溪村,只有零星20余户人家,为了不影响群众生活,红军部队选择进入山林中,山中无路可行,只好临时开道。红军战士们穿过荆棘密林,攀越悬崖峭壁,历经艰险。尤其是这一带人烟稀少,物资奇缺,红军战士饿着肚子行军打仗,不少同志赤着脚翻山越岭。此时任弼时身患疟疾,没有马匹,没有担架,和同志们一起徒步行军,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任弼时同志凭着坚强的革命意志,指挥全军行动。

10月7日晚,红六军团行军至包溪关帝庙一带,并在此宿营。桂军在甘溪作战中占了便宜,战后又对红六军团继续实施跟踪追击。次日上午桂军第19师先头部队,已追至关帝庙对面的马鞍山一带,正准备越过包溪河,与红六军团作战。

面对桂军部队的追击,任弼时、萧克决定在这里给敌军致命一击。于是,红军利用关帝庙一带有利地形,修筑工事准备伏击追敌。

任弼时、萧克带领主力部队继续前行,阻击部队则一分为三,分别埋伏关帝庙正面工事、苦竹林及关帝庙后山,形成合围之势,等待追敌的到来。

当桂军先头部队从马鞍山下来趟过包溪河,大摇大摆向关帝庙走来时,正面工事里的部队率先打响战斗,桂军一看红军人数不多,开始猛烈冲锋,这时埋伏在河岸苦竹林里的部队突然开火,打的桂军晕头转向,只得退到河边,随后桂军重新整理装备,组织反扑,转斗进入焦灼状态,激战1小时后,就在桂军即将攻下关帝庙时,后山的部队吹响了冲锋号角,桂军心里防线瞬间崩塌,红军乘桂军慌乱之际,用机枪猛扫敌人,杀伤了一大批敌人,桂军放弃战斗,丢下了几十具尸体,狼狈地往河北岸败逃。

战斗结束,红军缴获驳壳枪6支及大量其他枪支弹药,完成阻敌任务后,于当日下午撤离战场,追上了向施秉县袁家寨方向转移的主力部队。

包溪关帝庙阻击敌军的胜利,为红六军团主力赢得了安全转移的时间。10月24日,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夏曦率领的红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

红军离开后,包溪一带的群众来到关帝庙查看,因柱檐漆的红油漆,红军又在这里打了胜仗,群众便改称它为“红庙”并一直流传至今。

硝烟散尽,丰碑永存。红六军团指战员在战斗中体现出的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精神,正是我们党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是共产党人政治品格和优良作风的鲜明体现,这种崇高的精神也将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推动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石阡县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