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胜走访帮扶户。
初冬时节,从印江自治县城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经过40分钟的车程,便来到罗场乡快场村。
“你来啦!快喊舅舅!”还没走进家门,老远就能听到帮扶户刘叔教孙子喊我“舅舅”。
“刘叔”名叫刘兴雄,今年65岁,是罗场乡快场村天井坝组人,一家5口人,因为没有技术、加之家庭负担重,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他年纪比我大许多,所以我管他叫“叔叔”,而他也叫孙子喊我“舅舅”。
从“同志”到“舅舅”,虽然是一个简单称呼的改变,看似很平凡,却是我与刘叔一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体现,更是我用心用情帮扶的结果。
我叫张胜,是印江自治县委巡察办干部,2018年根据的安排,我与贫困户刘兴雄结成帮扶“对子”。
刘叔所在的村过去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不仅阻碍了全村的发展,不少村民更是思想闭塞,不愿与外界交往,对脱贫攻坚政策了解不多,成为帮扶工作中的“拦路虎”。
刚进村时,我就从群众口中得知,刘叔属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平时也很少与外人接触,脾气犟,有点难沟通,存在“等靠要”思想,日子过得很艰难。
“谁来帮扶都是一样,反正我家一样政策都没得享受,来点实在的,不然陪你摆龙门阵耽误工夫。”果不其然,第一次走访,我就被数落了一番,刘兴雄表现出了对脱贫攻坚政策不理解和对我的不信任。
“既然不信任我,那我得拿出真心,百倍付出”我暗暗下定决心,要从思想入手,用出真心,办好实事,消除老刘的误解,把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
“宣传政策,用心沟通”在接下来的帮扶中,我加大走访力度,组织要求一周走访2次,我便给自己加担子,每周走访4次,厚着脸皮与老刘拉家常,试着交心谈心,渐渐地刘叔被我的真心打动,不像之前那样抗拒我,语气也平缓了不少。
如果说经常入户走访是打开老刘“心门”的钥匙,那得到老刘的信任就要从他的儿媳妇的病说起。
记得那是2018年5月的一天,我与同事到刘兴雄家入户走访,刚到门口,我就看到刘兴雄的儿媳妇张芬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昏迷不醒。
“掐人中、掐虎穴...”我急忙跑过去,将她扶起来。经过一番紧张急救,张芬慢慢苏醒过来,看着我满头大汗,定神后的张芬连声感谢,眼中满是感激之情看,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通过这件事后,刘叔一家不仅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更是教小孩的叫我“舅舅”,认定了我这个穷亲戚。
“儿媳患有癫痫病,怕人瞧不起”,从中我也得出他们全家不愿与外界“接触”的原因。但如何因户施策,激发内生动力?又一道难题摆在我的面前。
经过的深思熟虑,我便理定了几条帮扶措施:一是继续宣传党的好政策,增强他们致富的信心;二是协助联系相关部门,帮助张芬办理慢性病证明,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到外面大医院进行医治;三是积极向上汇报争取相关惠民政策,解决当前之忧;四是鼓励发展产业和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2018年,刘兴雄一家被纳入低保保障对象,儿子刘猛临聘为村级保洁员,并联系在附近务工,在家里养了2头猪;2019年2月,为张芬办理慢性病证;2020年10月,刘兴雄聘为村级公路养护工,儿子刘猛也在贵阳务工……”
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三年来,我一件实事一件实事的干,通过扶贫政策,刘兴雄家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逢人便说,多亏了国家政策,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
现在无论我走到哪,都能感受到村民们信任的眼神。这份信任,让我深知,只有用实干凝聚民心,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才能产生持久的效果,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才能早日绘就。(印江自治县委巡察办 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