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邱先锋与店山组群众一起抢抓春耕植新茶。
“杨哥你好!经常听父母提起你,感谢对我们家的照顾……”这是我的帮扶对象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打铁坳村田景堂的儿子近日发给我的信息,字里行间,无不透着感激之情。
虽然我与他未曾见过几次面,但看到这条信息,我知道我们之间的感情更近了,不禁让我陷入了回忆。
4年前,我与65岁的田景堂结成了帮扶对子。从村委会出发,上坡下坎,翻山越岭,足足走了2个多小时。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他家时看到的情境:房子破旧、四壁通风,室内脏衣服乱丢乱放,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桌上堆满的各种胃药、眼疾药更是扎眼。
看着我的到来,田景堂愁眉不展的脸露出几分欣喜,他热情地招呼我坐下,端茶递水,很是周到。只是一谈起脱贫思路,他便低声不语。
朗溪镇打铁坳村是印江自治县深度贫困村,沙多地少,而塘家山组更是坐落于山顶上,物资运输全靠肩挑背驮,田景堂一家3口人仅靠一亩三分地生活,由于常年患病,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田景堂家符合条件,我便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现在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你们家可以搬迁……”本以为易地扶贫搬迁会给田景堂送去一份大礼,他会很开心,但却遭到了的田景堂的“冷言冷语”。
“老房子住了几十年,舍不得搬走。搬到聚居点后,我们没得土地,吃啥子呢?”田景堂的疑问,让我陷入沉思。
“村民留恋故土、对搬出去以后的日子心里没底”这便是田景堂不愿搬迁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好事要办好,必须设身处地地从群众角度出发。
找到“症结”后,我多了几分底气。在随后的几次走访中,他便开启了“说教”模式,宣讲政策以及脱贫致富励志故事。
“搬迁到县城,每户可以分到一套新房……”
“都说不要劝我了,你们又说这个事。”我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田景堂打断。
随后,我耐住性子,接着说道:“田哥,你不愿意听,我还是要说,你们两口子,可以得一套60平米以上的房子,搬进县城后,医疗条件、基础设施、小孩上学都比这里好!如果你不搬,以后你的子孙后代绝对会怪你哟!”
“不是,我是怕搬去以后没有工作,生活没有着落,重要的是还要拆除我的房子。”见到田景堂有点动心,我继续讲起了政策。
“这个你放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就是让大家搬出来,稳得住、能致富,只要勤劳,日子就会越过越好。再说拆房子的事,政府也会给你们补助,还会适当安排工作,以后生活就会变得更好。”
随着我一次次的走访、协调,对他家的帮扶措施越来越明晰,解决好后顾之忧后,他们终于同意搬迁。
2018年6月,田景堂一家顺利搬进了万山旺家花园,他和妻子第一次住到新家。
“宽敞的卧室、独立的厨房、干净的卫生间……”看着这样的居住环境,年近七旬的田景堂怎么也没想到,居然能够走出大山,过上城市的生活,用他的话来讲,这一切都像做梦一样,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告别故土、走出大山的田景堂不仅搬离了穷窝、改变了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拔掉穷根,搬出希望,搬出幸福。在安置点当起了保洁员,有了稳定的收入,他精神抖擞,茶余饭后,高兴地走进广场唱歌跳舞,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印江自治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