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启疆(1902-1940),字封荣,后改效之,松桃苗族自治县达车乡张坝堰人,国民党高级军官,著名抗日英雄。
罗启疆早年毕业于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返乡招募壮丁,组建武装。民国10年(1921)秋,罗启疆率壮丁100余人,投川军罗觐光师部,任连长。次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18期,曾与朱德元帅同窗求学。陆大函授班毕业,历任排、连、营、旅、师长等职。自民国14年从戎,抗日军兴,率部转战苏、皖、湘、鄂等地,战绩卓著,经国府颁126号四等云麾勋章,军委会颁78号纪勋章,国府颁78号革命十周年纪念勋章,于民国29(1940年)4月5日在湖南岳阳县属湾头军次病故,年仅四十岁,从优特卹。
民国13年(1924)毕业回原部,任师部警卫营长。民国14年(1925)春,罗觐光部与黔军李棪师相争兵败,罗启疆率部分官兵回松桃。 民国15年(1926)8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教导师师长吴勉安(松桃人)招兵买马,罗启疆遂率部投靠,任直属独立团团长,随军北伐。10月,罗启疆率部协同友军击溃北洋军阀卢金山部。次年4月,北伐军与军阀张宗昌部激战于津浦线。罗启疆率部攻克韩庄,后与敌激战于官庄、沙沟,敌溃败。罗启疆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因功升为少将团长。7月,第十军整编,罗启疆团编入第三十师,罗启疆任副师长,代理师长职务。不久,第十军军长王天培被害,部队溃散。罗启疆率部投武汉桂系,奉李宗仁、白崇禧密令,剪除蒋系独立第二师师长贺对廷,因功任师长。民国19年(1930)初,复归附蒋系何成浚部,任独立第三十四旅旅长,驻湖北恩施。
民国19年(1930)秋,罗启疆旅奉命调鄂北随县、枣阳,围剿豫鄂皖边区红军。民国21年(1932)10月,在枣阳新集阻击红四方面军,罗启疆旅伤亡800余人,得蒋介石嘉奖。后来,罗启疆在随县创办干部学校,招收青年学生,培植势力。罗启疆自任校长,从连队抽调下级军官、军士任教官,学员达600余人。又在泸溪私设兵工厂,重金聘请技术人员,制造枪炮。民国23年(1934)冬,罗启疆奉命调湖南常德、桃溪阻击红二方面军兵败,困守常德。次年初,进攻湘鄂川边区红军,尾追红军至永平、华坪。民国24年冬,他率部经过松桃时,到各中小学慰问,赠送纪念品,在送给毕业班每个学生的毛巾上,欣然题辞:“内讧频仍,外侮维艰,未来重任,责在青年。”
民国26年(1937)7月,发生七.七卢沟桥事变,罗启疆电请率部赴华北抗日。8月13日,日寇进犯上海,罗启疆率部开赴太仓,据守浏河。后与日寇激战于常熟、福山镇、无锡等地。次年春,罗启疆在松桃、秀山、花垣组建新兵3个团,开赴江西。10月,武汉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指令将原湖北省荣锦芳的八十二师与预备十三师合编成新八十二师,罗启疆任师长、欧百川为副师长,取消预备十三师番号,正式纳入国民政府陆军序列,参加会战,与日寇海陆空军激战于大冶、黄石巷、西塞山,予敌以重大杀伤。此时,罗启疆以四八八团团长毛定松冷静沉着,足智多谋,将游击任务下达该团,命其率队插入敌后,挺进至毗连通城、崇阳、岳阳三县间之药始大山,开辟作游击根据地,对敌展开军事与政治斗争。毛定松团捷报频传,誉满前线。
民国28年(1939)夏,罗启疆师驻湘北。9月,长沙第一次会战开始,罗启疆率部收复平江,日寇逃回通城。罗启疆部受战区指挥部嘉奖。
民国29年(1940)4月,罗启疆率部驻守岳阳黄岸。突患重病,就地手术,不治去世,时年38岁。所部官兵,均罗训练培育多年,具有深厚感情,闻罗死讯如失所依,悲愤不已,当地群众亦悲痛异常。
罗病逝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发褒扬令:“罗启疆积劳病故,殊堪震悼,着追陆军上将,遗迹交国史馆编纂,葬于衡山”。当时在黄岸市师部驻地举行隆重活动近一月,并派员赴衡山营造墓穴和墓碑,运往安葬。
这位在中华大戎马倥偬二十年,身经百战,纵横捭阖,风云一时的贵州爱国青年将领,就此光辉结束了他的一生,长眠于祖国南岳名山。(松桃自治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