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印江的师生们正在上书法课。
印江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11月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授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国书法之乡”称号。
印江之名源于唐开元(713—741),唐代初期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思王县”、“思邛县”,明弘治七年改设“印江县”,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印江县”。印江位于贵州省东北,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
印江书法传统始于何时?
从志书等可考的史料中可知,印江书法在明初已经萌芽,明朝中期已相当普及,清代则名家辈出,奠定了“书法之乡”的基础。这和明朝定鼎以来朝廷重视书法的原因分不开的。明定国后便令官家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充国子学生,并规定日习书逾二百字,要求以“二王”、欧、虞、颜、柳诸帖为法。印江“改土归流”后,在明朝廷重视教育,提倡书法这一历史潮流中,印江科考人才辈出,从而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据《思南府志》记载:明永乐年间,贵州第一次与云南联科,在贵州仅有的五名工额中,印江的周冕即以第三名而荣膺贵州首届举人。在1537年贵州设闱前,贵州与云南联科期间,印江中举的就有六人,在思南府所辖的四司二县22名举人中,印江占四分之一强。从周冕的中举推知:贵州建布政使司(即后来的省建置)后的第一次科考,周冕能获中,而且是全省五名额中的第三名,对于地处边远的印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同时也可看出,当时的印江已是文风鼎盛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周冕的现象证明了印江教育在这一时期,就已普及了。据不完全统计,自周冕中举以后,终明一代不足二百年间,印江考中进士的有六人,中举的达四十余人。这个数字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不算什么,而对于开化较迟、处地僻远,当时总人口不足六千人(《思南府志》嘉靖十年统计)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令人吃惊的事。自明中叶迄清,印江中进士的有十人,举人按近百名,次如贡生、监生、生员则不下千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有功名”的人家。教育的普及和科举制度直接推动了印江书法的发展。
印江书法艺术的成就和普及之所以能一枝独秀,还与县境内最早出现的土家族是分不开的。明朝初年,现在印江境内原思邛江长官司管辖的地方,土家族人从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大量移入,灿烂的中原文化也随之根植在印江这块偏远的土地上。自明初以来,现在的印江全境土家族成了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民族。现今人口中土家族也占全县人口70.4%。土家族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文化包容性。思南府在明永乐年间即已“改土归流”。印江当时隶思南府并在明弘治七年(1494)也“改土归流”,成为原府辖一县五司中最早“改土归流”的县,因而直接吸引汉文化也较早。这种民族特性是印江文化相对发达,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重要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印江“书法之乡”又迎来一外美好的春天。印江文化部门把继承和发扬书法传统作为自己主要的工作。八十年代初,由文化馆组织全县书法活动,每年举办一至二次全县书画展览,组织和选拔优秀人物、优秀作品参加省地各种书法活动。1984年成立了县书法协会,团结、培养书法爱好者。通过寒暑假书法培训,节日全县性的书法展览、行业书展、学校书赛以及与邻县举办书法联展等经常性的多种形式,培养和锻炼书法人才。每年春节前夕,组织县城知名的书法人士在县城和一些重点场镇与当地书法爱好者配合,为群众代书春联,一则送文化下乡,满足群众文化需要,二则进一步在全县营造热烈的书法艺术氛围,鼓舞当地书法爱好者。根据书法教育必须自幼年抓起的特点,印江县政府以红头文件规定在全县中小学中开设了书法课,成立了各类课余书法学习小组,涌现了一批可堪造就的书法苗子。有的还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近年硬笔书法兴起,印江书坛也迎潮而上,出现了一批硬笔书法颇有成就的作者。热爱书法,尊重书法人才在印江蔚然成风。(印江自治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