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丨铜仁德江:黔东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1-06-01 11:05:20 点击:

图为枫香溪会议纪念碑

处于沿河、德江两县交界的枫香溪,群山环抱,枫树参天,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1934年6月19日,在这里召开的一次会议,让历史的车轮在此驻足,悄悄地拨动了方向。

1931年春,夏曦来到洪湖,任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大力推行“左”倾错误路线。先是解除洪湖苏区创始人周逸群的职务,又于1932年5月开始错误“肃反”,造成湘鄂西苏区和红三军中人人自危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革命积极性和战斗力。连续肃反的直接恶果,就是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退出湘鄂西苏区,从此开始漫无目的的流浪。到后来,夏曦竟然解散红军中的党团组织,取消政治工作,部队战斗力随之大减。

转战途中,红三军先后试图创建湘鄂边、鄂川边根据地,都遭到失败。1934年5月初,红三军辗转到达彭水,部队损失十之八九,只剩下3000多人,强烈的悲观失望情绪在这支缺粮少弹的疲惫之师间弥漫着。

贺龙痛心地对关向应和夏曦说:“苏区丢光了,干部杀完了,党组织解散了,像一个小孩,失掉了依靠,就剩下一面红旗。必须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了!”失去信心的夏曦竟然以彭水地势不利撤退为由,断然否定了贺龙、关向应创建酉秀黔彭根据地的意见。

愤怒充满了贺龙、关向应的胸膛。但是,夏曦是中央局书记,有最后决定权。眼看敌军四面重兵合击,红三军绕来绕去绕不出包围圈,面临撤离苏区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如果有电台就好了,早就能向中央请示,纠正夏曦的错误行为。然而,红三军没有电台。

贺龙看了卢冬生一眼。在湘鄂边时,他曾派卢冬生向中央汇报工作,请求指示。从桑植到上海,贺龙给卢冬生的路费是六个铜板。卢冬生一路打短工,终于不辱使命。而现在,敌军重兵合围,形势危如累卵,派人寻求中央指示,只会贻误时机。

形势逼着红三军抉择:向何处去?

夏曦决定:去贵州。贺龙为之一动,因为,他曾两次驻军黔东铜仁,对那块土地再熟悉不过,还有若干的“老关系”。贺龙在铜仁的北校场誓师北伐,那时,他的部下一半都是黔东兵。而且,就在半年前,黔东“神兵”曾经派人联络红三军,请求红军去领导那里的革命。

贺龙心里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哀伤。他想起了他的革命引路人、最亲密的战友周逸群,就是铜仁县(今碧江区)人。驻军铜仁时,他曾住在周逸群家里。

如今,黔东第三次张开宽厚的臂膀,拥抱贺龙和他带领的部队。5月14日,红三军渡过乌江,进入贵州后坪、沿河。

此时,黔东“神兵”遭黔军突袭,损失惨重,余部在中共地下党员熊仲卿和黄埔六期毕业生冉少波带领下,蛰伏于印江沿河交界。听说红军到来,冉少波当即顺乌江而下迎接红军。

6月16日,贺龙、夏曦、关向应、卢冬生联名发布《告神坛书》。6月17日召开群众大会,到会群众有2000多人,以当地“神兵”为主。大会结束,有一半多报名参加红军,一直反对收编“神兵”的夏曦深受触动。

6月19日下午,在枫香溪一个青砖碧瓦的院落里,一场会议正在召开。会上,直截了当批评了夏曦的“左”倾错误,作出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党团组织,组织工作队发动群众的决定。

红三军以后的道路和命运,就此决定。

一个月后,一个纵横200余里、人口10余万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横亘在敌军腹地,并迅速成长为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存在的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

红三军得以在此休养生息半年多,赢得了关键的生存发展机遇。

一个半月后,红六军团开始先遣西征。

三个半月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几十年后,贺龙充满感情地说起黔东的三个特点:贫穷落后,强悍好斗,敢于革命。

敢于革命,就是黔东精神的焦点。

如今,这里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着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从党的百年红色史诗中汲取养分,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昂扬斗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不息。(德江县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