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军阀混战,世乱年荒,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黔东北的务川、沿河、印江等县的贫苦百姓,不堪忍受压迫,组织“神兵”将矛头直指乱世政权,并率兵进攻德江、沿河、印江县城。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刚掀起的带封建色彩的农民革命运动,就被镇压下去了。
1934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贺龙军长的率领下,从四川进入贵州沿河、印江一带。经过红军的教育开导,大量神兵愿意接受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仅四、五天时间就集中了一千多人编为纵队师,归红三军军部直接领导和指挥。
黔东是武陵山脉横贯区,地处黔东高原,西有乌江天险,北与四川酉阳、秀山接壤,东有梵净山为屏障,适合游击作战。当时敌人不多,只有省军傅衡中旅一个团和川军一个营驻守沿河。白辉章的两个团驻防铜仁、江口一线,其余地区多为民团势力。黔东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历来受封建剥削压迫的痛苦极为深重,人民要求变革情绪高涨,加之军阀间的矛盾和各省军阀与蒋系新军阀的矛盾,客观上有利于入黔的红军在黔开辟立足点、建立根据地。
于是,在贵州沿河枫香溪,贺龙与关向应交换了意见。贺龙提出:“我们再也不能这样走了!”“野鸡有个山头,白鹤有个滩头,一支红军没有根据地怎么行?”1934年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枫香溪举行会议,会议决定:一是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二是恢复红军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三是派一批干部去作地方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组织发动,各地苏维埃政权先后建立起来了。到7月底,已建立区革命委员会17个,乡苏维埃政权近百个。
接着于1934年7月21日,在沿河县铅厂张家祠堂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议于22日胜利结束,宣告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诞生,革命委员会会址设在沿河县白石溪土地湾。
到1934年9月,黔东特区已拥有沿河、印江、德江、松桃、酉阳、秀山等县毗邻地域,纵横200多里,人口10万以上,广大群众在特区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据不完全统计,有63个乡进行了土地革命。在各乡建立了自卫队、少先队、妇女组织,使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得到解放。与此同时,又组建地方游击队,成立了沿河、印江、德江、黔东、川黔边五个独立团,后编为红三军黔东独立师。不仅在红军中恢复和发展了党团组织,在地方政权和游击队中也发展和建立了党团组织。
在群众支持和独立团的配合下,红军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犯,根据地得以巩固发展。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红三军渡过了建军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也使左倾思想的人认识到,建立新的根据地是红三军全体人员的长期愿望,是革命的需要,是黔东人民的需要。
有了根据地和群众的支持,自卫队、游击队、主力红军到边沿地区打仗毫无后顾之忧,打完仗可以回根据地休整,伤病员分散在群众家里,不愁没有单方土药。游击队、赤卫队的普遍建立,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红军的斗争,使红军的战斗员也得到了很大的补充。这些人员成分好,斗争热情高,使红军部队质量有很大提高。黔东特区对保持和壮大红军的力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黔东人民、贵州人民的奉献,是二、六军团向湘、鄂、川、黔发展前进的阵地,有效地牵制了敌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
沿河县曾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军事委员会的所在地,这段光荣历史,正鞭策着沿河人民努力搞好四化建设,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沿河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