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成效|一线监督护航乡村振兴路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2-03-02 09:17:42 点击:

位于铜仁市思南县鹦鹉溪镇翟家坝村的白茶基地就忙碌了起来。10台小型除草机游走于茶园行间,正在对杂草进行清除,两架无人机不停地在茶园基地上空来回穿梭,基地请来的专业团队正在对茶园进行病虫害防治喷洒作业,机械轰鸣声和20多名工人对茶园进行修剪、追肥等工作,现场呈现一片忙碌的景象。

“现在儿子在广东江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月收入8000元,每年土地流转费1928元,茶叶基地分红300元,我和老伴在基地务工每天收入160元,工资虽然没有外面高,但活不累,还能照看家,而且收入也稳定,日子比过去强多了!”谈及现在的生活,翟家坝村万家湾组村民杨中新脸上挂满了笑容。

杨中新所说的“过去”,其实并不遥远。就在3年多前,白茶基地还是一片核桃林。作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这些核桃树本来被寄予厚望,怎奈品种水土不服,任凭大家如何精心培育就是无法结果。村民拿不到收益,渐渐心灰意冷。几百亩核桃林变成了无人问津、杂草丛生的荒地。

村民们的期盼也跟着项目落了空,前期努力也打了水漂。时间到了2017年3月,事情出现转机。

铜仁市思南县委第三巡察组来到翟家坝村,经过深入走访了解,巡察组发现,由于翟家坝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思路不清晰,导致项目盲目上马,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后,挂不了果,群众分不到红,村里面又没有资金发展其他产业。县委巡察组将翟家坝村的核桃林等问题随后反馈至鹦鹉溪镇党委,要求限期抓好整改落实,镇纪委跟进监督。

接到反馈意见后,鹦鹉溪镇党委立即组建工作专班,进驻该村进行调研整改,对村级班子进行调整,选派乡镇干部到村挂职,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监督。

结合翟家坝村“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自然条件,村“两委”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没有技术改造价值的核桃树进行铲除改种,转向发展白茶产业。

这一次,该村争取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资金400万元、市级产业扶贫基金206万元、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1万元,计划集中土地1000余亩,建设白茶示范基地,预计让全村200余户村民从中得到分红,每年可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寨1000余人就近就业。

为了让白茶项目成为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镇纪委督促翟家坝村紧盯农民培训、技术服务等关键要素,在茶园基地开挖、种植、管护等环节,依托常熟市农技专家和专业公司开展技术指导和跟踪管理。杨中新等几百名村民经过指导培训很快进入了角色,摇身变成熟练的茶农。

白茶生长周期快,一年下种、两年采摘。第一批白茶就上市后,在常熟市的帮助下,翟家坝村与茶叶公司签订了50年的长期销售合同,成功打开了东部市场的销路,“思南白茶”成为供不应求的市场新宠。去年收入达150万元。靠着发展白茶产业,翟家坝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在监督推动问题解决的同时也要善于从根子上发现问题、推动整改。该市纪检监察机关主动跟进,既抓好巡察整改的日常监督,又督促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监督管理。在强有力的督促推动下,该有关部门组织对近年来民生项目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共排查项目5414个,发现并督促完善项目239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如今,走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寨镇棬子村,昔日闲置的养殖场已经采用微生物技术发展起了生猪养殖,圈养生猪286头;在江口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该县德旺乡净河村筹集到更多资金用于冷水鱼养殖,村民每年的固定分红有了保障......

“‘民生小事’连着‘国之大者’,必须通过有力监督确保项目廉洁、资金安全、政策落地,铜仁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把“民生项目”打造成“民心工程”,在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更多像杨中新一样的村民得到实惠、尝到幸福。(思南县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