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我与这十年┃紧握纪律“戒尺”打破“人情关”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2-08-22 16:32:01 点击:

图为安光琴进村入户走访群众

在基层纪检监察岗位上工作这十年,我亲身经历了纪检监察事业发展的点点滴滴,从监察体制改革到监察官法试行,感受全周期管理理念逐步贯穿反腐败斗争全过程。有孤独的煎熬,有不被理解的辛酸,但更多的是看到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净化、社风民风明显好转的骄傲与自豪。

2011年初,我改行到县纪委监委工作,从此与纪检监察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天上班,我们科室李主任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安,既来之则安之,纪检监察机关是监督干部的机关,纪检监察干部是监督干部的干部,对我们的纪律作风要求比对其他党员干部更高、更严、更实,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防止被别有用心之人拉拢腐蚀。”

的确如此,纪检监察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复杂的人际关系自然会给工作带来一些阻力,说情打招呼、出言恐吓的事时有发生,但无论何时,纪检监察干部都要紧握纪律“戒尺”,敢于打破“人情关”。

2017年,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我们在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监督检查中发现,某中学套取项目资金用于办公支出的问题线索。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事关民生福祉,套取项目资金问题必须立即核查清楚,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

我们立即成立调查组前往该学校开展初核,然而,工作开展的第一步便遇到了“人情关口”的阻碍。在第一次谈话中,时任校长,同时也是我中学班主任,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小安,项目资金都用于工作上了,我没私分,这事儿你看着办吧。”身边更有一些同学劝告我“别搞得面红耳赤、伤了和气。”因校长在我读书期间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情况,我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和面对周围的“人情声音”。

但是,我深知“打铁必须自身硬”“情法不可混淆”。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圈子小、熟人多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难题,而打破“人情关”更是我们要突破的一大阻碍。我顶住舆论压力,及时向领导报告了校长是我时任班主任以及身边同学向我打招呼的情况。在之后的调查工作中,我顶住压力,“屏蔽”周围一切“人情声音”,严格按照程序对该问题进行认真核查。很快便将案情查清。最终,时任该校校长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虽然这件事之后,我的耳边总会听见“小安忘恩负义,连老师都不放过”的声音,但丝毫没有动摇我秉公执纪为民的坚定决心。

身处人情社会,更加考量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能力、责任和担当。而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职责,是我们抵抗外部干扰的定盘星、压舱石。在县纪委监委工作的10年间,我参与监督检查200余次,参与办案60多件,其中不乏认识的亲戚朋友、不乏曾经一起奋战过的同事。但我始终坚信,严管才是厚爱,只有严格执纪监督,坚持抓早抓小,把纪律挺在前面,才是真正对身边人负责,才能不辱纪检监察初心使命。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既然我选择了纪检监察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淡泊名利、孤独勇敢,注定要成为“孤勇者”。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每一次“三过家门而不入”换来的是对纪检监察事业的精准聚焦,每一次公正严明换来的是党风政风民风的持续好转,每一次铁腕执纪换来的是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此,我由衷感到自豪和骄傲。

如今,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更要心怀“国之大者”,更要敢于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甘于做“孤独”的监督者,绝不辜负党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石阡县纪委监委派驻第九纪检监察组副组长 安光琴)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