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丨铜仁农民起义人物梅济鼎

来源:铜仁市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0-12-21 16:51:00 点击:

图为乙卯铜仁红号军起义。

 

梅济鼎,生年不详,卒于清咸丰六年(1856),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时(公元1821-1850)举人,铜仁红号军首领之一。

道光末年,铜仁官府一改纳粮旧制,实行“以粮折价”,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清咸丰三年(1853),举人梅济鼎与徐延杰等人看到清政府吏治腐败,时事维艰,民不聊生,遂拜石阡白莲教徒毛大仙(毛正)为师,习学乩咒和武艺,广泛传教,密谋起义。

清咸丰四年(1854),铜仁官府不顾广大民众疾苦,在征收“皇粮”时,一改“赴仓纳粮”旧制,折谷为钱,以期中饱私囊,并规定每斗折价四、五百文,后逐渐增至千文,甚至超过两千文,以致粮农无力承担,颇为苦之。广大农民在梅济鼎、徐廷杰、夏昶的倡导下,决定“照旧纳谷,毋许一户折粮“。秋收后,梅济鼎等人带领民众,按照原先约定,挑上稻谷,赴城纳粮。当时新任铜仁知府葛景莱,因不解民情,在管理粮房的官吏周痒的蛊惑下,坚持折价,并作出有不服从者”罚不宥“的决定。广大农民忍无可忍,哄然而起,捣毁府门,涌入府署,将粮食全部丢弃在屋檐下离去。

清咸丰五年(1855),府吏并没有吸取上年的教训,仍自行改征粮为征钱,坚持折价之例。九月二十八日,愤怒已极的农民在梅济鼎、徐延杰、吴劳苟等人领导下,聚集数千人,决定利用纳粮之机,暗带兵器,攻打府城,率上五洞百姓千余人起义。周庠见势不妙携家乘船逃往湖南。十月初二,起义军攻入铜仁府署,知府葛景莱自杀。知县刘兆垲、典吏彭希龄、游击达冲阿均已于破城前逃亡,府城完全为义军所控制。这就是铜仁历史上有名的乙卯农民起义。事后,清政府也不得不承认:“上年铜仁起事,实由钱粮折色征收,谷贱病农所激而成……”

梅济鼎等人率义军攻下府城后,制定纪律,不许伤害百姓;开启监牢,释放囚犯;打开军械库,将武器分发给义军,并整顿队伍,任命吴劳苟为元帅,陈福林为副军帅,徐兴为军师,领导起义斗争。为能有足够的实力与清军抗衡,徐廷杰与梅济鼎、吴劳苟、陈福林等人商议,决定扩大起义队伍,向外发展。

随后,起义军分队进攻邻近州县。江口刘士美、印江田宗达、吴灿奎纷纷起义响应,起义军迅速壮大,队伍头裹红巾,称红号军。十一月初,红号军攻克松桃、正大营。中旬相继攻克思南、印江、石阡、江口。二十七日攻占玉屏,各府县官员皆弃城而逃。十二月攻占思州(岑巩县)、清溪、湖南麻阳、晃州(晃县)等城。

红号军士气旺盛,迅速占领铜仁府城,铜仁府下三洞团绅杨纯昌、城绅罗允敦、武官王国升率团多次攻城不克。县绅喻焘向湖南筸镇求援,湖南筸镇派出田宗藩、古隆阿、候克裕带领湘军数千人进攻铜仁府城。

红号军与湘军鏖战数日,相持不下。清咸丰六年(1856)初,杨纯昌、罗允敦组织乡团、兵勇配合湘军进攻红号军。红号军寡不敌众,正月二十二日,冒险突围,几近全军覆没。在激战中,梅济鼎等英勇牺牲,徐延杰率残部退往梵净山。

梅济鼎等人领导的乙卯铜仁红号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反封建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这次起义,先后占领了铜仁、思南、石阡、思州四府及湖南的部分地区,其余部坚持斗争达十年之久,给了清政府的反动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在贵州近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碧江区纪委监委 田曼雯 整理)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