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高正在入户走访。
“叮叮叮……”一大清早,放在办公桌上的手机突然响起,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曾经的帮扶对象陈元富打来的。
“刘高,你在单位没有?”一接通,电话那头传来了热情又熟悉的声音。
“在的,陈叔,好久不见,有什么事啊?”我连忙回道。
“我在县政府院子里,你能下来不,我有点事找你。”陈元富说明了来意。
“要得,我马上下来。”挂断电话后,我迅速下楼。
陈叔这么远从镇里来县城找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我心里嘀咕着。
“要过年了,我给你带了点腊肉和香肠,都是用盐腌制好了的,你拿回去尝一尝,自己家今年喂的猪,香得很。”还没等我回过神,他便从背篼里拿出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跟几串香肠。
“陈叔,太感谢您了!但是这肉我不能收,心意我收下就行了。”我连忙拒绝。
“这个肉你今天必须收下,你对我们家帮助那么大,我一直也没有机会感谢,这肉是我们一家子的一点心意。”陈元富语气肯定地说。
“肉我是真的不能收,这是纪律规定,你们辛苦养猪不容易,而且现在肉价格这么贵,你们自己留着吃。”我一边解释一边将肉塞回背篼。
“你不收下,我今天就不走了。”他弯着身子又从背篼里把肉拿出来。
“那行!肉我可以收下,但你也必须收钱才行。”面对他的一再劝说,我只得答应收下,并从兜里拿出300元钱递到他手里。
“我可不收你的钱,收了你的钱,这算什么事嘛。”他急促地推回我递过去的钱,转身背着背篼就走。趁他转身的时候,我顺手把钱放进了他的背篼里。
目送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眼睛感觉湿湿的!脑子里也不禁回想到了第一次到他们家走访时的场景。
2016年,根据组织安排,我到龙塘镇消溪村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陈元富就是我走访摸排对象之一。
泥泞狭窄的入户路、一栋破旧的老式木房,长满杂草的院坝……刚学会驾驶摩托车的我沿着弯曲的山路来到了他家时,眼前的那一幕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摸清走访对象家庭具体困难情况,是当时的主要任务。通过详细的调查走访以及向村干部了解得知,陈元富家中有两个孩子在上学,一家人的收入来源仅靠他自己和妻子在周边乡镇打零工、干农活来维持,生活十分困难。
同样来自农村的我深知,一个农村家庭,要养育一个大学生跟一个高中生是有多么不容易。于是,我便坚定了帮助他们家解决困难的念头,谁知后来又成为他们家四年的帮扶责任人。
此后,我将他们家的具体情况向驻村工作队及村支两委报告,通过村镇两级民主评议、审核,陈元富家被评为建档立卡户并享受了低保政策,家庭经济压力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同时,我又积极为他们家申请教育资助政策,两个孩子读大学的学费也顺利得到了解决。
2017年,全县开始集中实施人居环境改造项目。我又积极动员陈元富家进行“三改”,通过实施该项目,他们家院坝、房前屋后得到了硬化,圈舍也改造好了,整洁宽敞的水泥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
“谁把群众看得重,群众就会把谁看得亲。”这份“特殊”新年礼物,既是我和陈元富深厚帮扶情缘的见证,更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如今,陈元富家的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通过自己努力考进了事业单位,他自己也在集镇上开了一间理发店,一家人的日子是越过越好……(石阡县纪委县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 刘高)